祖傳手法+網傳配方:白菜豬肉水餃

祖傳手法+網傳配方:白菜豬肉水餃的做法步驟圖

做為春節、國慶、兒童節,時不時都想來頓餃子慶祝一下的西北大妞,在居家隔離滿30天的大日子,必須來頓水餃紀念一下。和麪、擀皮手法,是姥姥傳給媽媽,媽媽傳給我的祖傳配方,白菜豬肉餡料,是結合了下廚房其他配方根據自己口味調整的版本,口感不錯,湯汁豐富,大概率這個配方就定下來了。

用料  

A 麪皮
麪粉 250克
雞蛋 1個
一小撮,差不多3克
水+雞蛋液一共150克
B 肉餡
豬肉 250克
黑木耳 泡發後30克
2.5克
胡椒粉 1/4勺(喝湯的小湯勺,下同)
姜粉(可用鮮姜切沫代替) 1/4勺
花椒粉 1/4勺
生抽 1勺
老抽 1/4勺
蠔油 1/2勺
濃湯寶 半塊
C 肉餡料水
大葱葱白(切絲) 3釐米
生薑(切絲) 1片
花椒 1/2勺
50克
其他餡料
白菜 250克
芝麻油 15g
麪皮和餡的比例不一定正好合適,麪皮多了冷凍下次用,餡料多了就做個小肉餅犒勞一下自己吧

祖傳手法+網傳配方:白菜豬肉水餃的做法  

  1. 將原料A 麪皮中所有材料混合,用筷子攪成絮狀,上手揉搓成團。蓋上蓋子或保鮮膜醒面10分鐘左右,揉搓至光滑,再次重複醒面+揉麪的動作。(醒面是為了讓麪糰中的水分和麪粉充分融合,更好形成麪筋,而且每次醒面後,麪糰都會變得更加柔軟,更加容易形成光滑的表面)
    * 粑粑説,好的麪糰應遵循三光原則:面光、盆光、手光;
    ** 粑粑又説,餃子面要揉的稍微軟一點,這樣麻麻擀皮的時候不費勁;
    *** 麻麻説,你知道你和的面有多軟麼,沒個二三十年的擀皮經驗hold不住這黏糊糊的軟麪糰!
    **** 粑粑又雙叒叕説,餃子面里加雞蛋,麪皮更加Q彈,可以擀的更薄,冷了之後都不會粘、不會破,我家寶貝女兒最喜歡這種了。
    ***** 寶貝女兒説,是是是,但沒有麒麟臂真的搞不定全蛋的麪糰,我自己弄就加一個蛋意思意思吧。

    祖傳手法+網傳配方:白菜豬肉水餃的做法步驟圖 第2張
  2. ①打肉餡:將原料B 肉餡中所有材料放入攪拌機打碎,細膩程度根據各人偏好,我喜歡稍微保留一點顆粒(大塊的肉可以提前切成小塊再放入攪拌機)
    ②調製料水:將原料C 肉餡料水中所有原料燒開,放涼備用。
    ③調製肉餡:料水分三次倒入肉餡,每次倒入後,用筷子沿順着同一方向迅速攪拌,使肉餡與料水充分融合。調好的肉餡手感勁道,表面有一點點起膠的感覺,可以直接做生煎、肉龍,也可以與蔬菜混合後用來做餃子、包子、餡餅。
    (待定:這次在包制過程中感覺肉餡不是很稀,再多加一點水應該也能包的住,下次試着多打一點水,看看效果會不會更好一點)

    祖傳手法+網傳配方:白菜豬肉水餃的做法步驟圖 第3張
  3. ①白菜切成0.5cm見方的小塊,5g鹽,拌勻後醃製10分鐘以上,殺去白菜中水分。
    ②擠乾白菜水分,與肉餡混合後加入15克芝麻油,充分拌勻,餡料就完工了。(芝麻油在增香的同時還可以鎖住餡料水分,不喜歡芝麻油味道的可以用其他油脂代替)

    祖傳手法+網傳配方:白菜豬肉水餃的做法步驟圖 第4張
  4. ①麪糰搓成直徑2cm左右的長條,分成9克左右的面劑子。用盡一切祖傳的、自創的手法,弄成圓形的面片。面片中捲上餡料,捏緊。捏成什麼形狀不重要,口封結實了,煮的時候不破就ok,當然如果做餃就當我沒説。
    ②水開下餃子,煮沸後澆入涼水,連續三次,煮至餃子全部浮上來就可以出鍋了,新鮮的餃子大約三分鐘左右,冷凍的時間要再長一點。
    * 關於煮餃子的時候要不要蓋鍋蓋這個問題,奶奶説,開蓋煮皮,蓋蓋煮餡。細想一下其中的邏輯可能是,開蓋的時候水蒸氣容易散出,餃子皮容易被燙熟,蓋蓋的時候熱量相對多的在鍋裏,熱氣促使餡心成熟。

    祖傳手法+網傳配方:白菜豬肉水餃的做法步驟圖 第5張

小貼士

每家的餃子都有自己獨有的味道,也承載着各自的記憶。
       奶奶的餃子是羊肉大葱味的,小時候,每年除夕夜全家都會聚在一起,大人們負責包餃子,哥哥負責用石臼把生蒜搗成細膩的蒜泥,怎樣在搗蒜的時候既不發出噪音、又不把蒜沫濺出石臼、還能迅速搗的綿密,是哥哥的獨門絕技,搗好的蒜泥放在小碗裏,加點鹽去辛辣、加點芝麻油封住香味,開的時候大家各自將蒜泥、醋和油潑辣子調配在自己的碗中。迅速吃完餃子,趁熱把煮餃子的湯水衝入碗中,半熟的蒜香、酸爽的醋汁混合着一點點麪湯的香氣,這就是奶奶説的原湯化原食,這也是小時候獨有的幸福回憶。
       長大一點點後,餃子的記憶變成了羊肉洋葱木耳餡的,中午放學,一個多小時的休息時間,粑粑麻麻也能手腳麻利的配合弄出一鍋熱氣騰騰的餃子。早晨上班前,麻麻負責調肉餡、粑粑負責揉麪團,中午,媽咪飛速擀皮,幾秒一個,爸比一下捏一個餃子,流水線生產,兩人速度完美契合,我則是在旁邊負責留着口水往醋里加老乾媽的饞貓。
       後來,離開家鄉,餃子和火鍋成了鄉愁的寄託。通常,我是那個矮子裏面拔將軍被推舉出來擀皮的傢伙,一個人擀皮,一羣人笨拙的捏製,煮一鍋,吃一鍋,吃了繼續做,熱熱鬧鬧的幾個小時慰藉了腸胃、温暖了記憶。那時候的餃子大多是豬肉芹菜餡的,因為那是負責拌餡的山東小哥哥的最愛。
       成家後,餃子變成了韭菜雞蛋、雞蛋粉條等配合着濃重花生油的素餡,形狀也變成了梯形,浸泡在少許的餃子湯中,也許真的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吧,從那時候起,很多年都不大愛吃餃子了。再後來,灣仔碼頭、船歌和必品閣,豬肉白菜、泡菜豬肉、鮁魚、墨魚、黃花魚輪番慰藉我的身心。偶爾的,出鍋的蒸汽會讓記憶飄移到爸爸媽媽一起包餃子的畫面,幸福也許就是這樣,兩個人一起認認真真的吃飯,幾十年如一日形成家獨有的味道,如果這個味道還能被傳承,那就更幸福了。